从三组跃动的数字,看合肥发展的活力
今天的合肥,满目葱茏,生机勃勃,处处展现拼搏奋进之姿。
截至7月底,一组组最新数据,映照出合肥经济“形好看、势看好”的高质量发展之势:
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分别高于全国10.1百分点和全省5.3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本外币贷款余额26845亿元,同比增长16.8%,连续11个月保持15%以上增长,增速继续居全国24个万亿城市首位;
今年新增7家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公司达81家,居全国城市第12位、省会城市第6位,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20家,居全国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2位……
挑战超出预料,成绩超出预期。
今年以来,合肥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强劲。
13.8%
工业活则经济活,工业强则经济强。
汽车产业,是安徽“首位产业”。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未来趋势。
8月1日,蔚来公布2023年7月交付量,共交付新车20,462台,同比增长103.6%,环比增长91.1%,创历史新高,其中全新ES6交付破万台,创蔚来单车型月度交付量纪录。
8月11日,江淮汽车举行首批电动皮卡出口泰国发车仪式。今年前7个月,江淮汽车累计销量32.94万辆,同比增长18.07%。
不只是蔚来、江淮汽车,比亚迪、长安汽车等各类汽车生产线同样红火,多款“合肥造”不断下线,走向全国,销往全球。
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带动,合肥剑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今年上半年,合肥汽车及零部件增加值同比增长超130%;前7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量37万辆、增长近4倍,跃居全国城市前5位。
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稳步向好的一大缩影。
工业增加值,在经济指标中极具含金量,更能体现一个城市工业的真正实力。
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分别高于全国10.1百分点和全省5.3个百分点。1-7月,合肥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4.8百分点和全省1.4个百分点。
在当前复杂的宏观大环境下,合肥坚持“产业强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制造业“当家”发挥出经济“压舱石”作用,提振了发展信心。
稳经济,先稳企业。合肥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绝非偶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帮助企业搭建平台、寻找资源、完善产业链条,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去年9月,合肥市经信局创新成立了市场拓展指导处,专职负责组织开展产业配套供需对接活动,以及合肥工业优品展销、推广及宣传活动,提升为企服务效能。
“今年以来,为企业而办的产融对接会几乎每周都会召开。”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仅今年上半年,合肥产业融合对接会累计开展各类对接活动52场,参与企业超过1700户次,完成签约或达成意向100余个,涉及金额超过25亿元。
26845亿元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稳经济稳。
存贷款规模是金融领域的核心经济指标,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百姓的富裕程度。
截至7月末,合肥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029.17亿元、26845.02亿元,分别占全省32.92%、35.65%,同比分别增长12.82%(高于全省1.14个百分点)、16.8%(高于全省1.58个百分点),存贷比99.32%(高于全省7.59个百分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7%(高于全省1.42个百分点)。
存贷款余额高速增长的背后,体现了一座城市的产业积聚与投资者信心。
金融与产业同频共振,是合肥持续保持强劲势头的“诀窍”。
今年7月,包河区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签署科创企业100亿元融资战略性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未来5年,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将通过市场化方式向包河区重点项目及辖区科创企业提供不低于100亿元的融资额度支持,并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科里科气”是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科创企业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今年,合肥以获批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启动科创金融机构建设行动、科创金融产品模式创新行动、科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行动、科创金融风险防控行动4大行动,引导金融高质量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科创金融机构建设方面,针对不同成长期科创企业不同的金融需求,合肥积极推进金融机构政策差异化,赋予科创金融专营(特色)机构授信审批权限。获批以来,新增各类科创金融专营(特色)机构6家,目前共有银行保险科创金融专营(特色)机构30家。
围绕产品模式创新,合肥建立了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创新推出银行保险科创金融产品30款,落地首笔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信贷产品。目前,共有科创金融产品142款。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风险防控方面,今年6月,合肥市第一家企业征信备案机构“合肥征信”正式获批,也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后获得的第一块中央金融监管部门颁发的牌照。此外,合肥正积极打造科创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为科创企业授信1.9万笔、金额245亿元,实现银企精准撮合、政策智能匹配、信用综合服务等三大功能。
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合肥营商环境的一个生动注脚。
融聚产兴,近悦远来!
今年以来,亿航智能、美的华东创新总部、清电光伏总部、中国电信量子科技公司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接连落户,持续掀起了合肥大招商、招大商的热潮。
“内资”信心十足,“外资”纷纷看好。
德国企业来了,大众全球第二研发中心、大众整车二厂相继落户,大陆轮胎四期项目即将落地。
美国企业也来了,山姆会员店接踵而至,康宁车载玻璃进一步追加投资。
当然,还有英国渣打银行、法国阿尔斯通……
今年1-7月,合肥开展境外招商12批次,新招引百亿项目10个,新签约世界500强项目12个,新设立外资企业107户、同比增长44.6%,平均每周新设4家。
81家
上市企业,是一座城市经济实力和活跃度的重要标志。
7月底,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今年合肥新增的第7家上市公司。
今年来,资本市场频频响起“合肥声音”。两个月前,一声锣鸣,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合集成”)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成为安徽省首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纯晶圆代工企业。募集资金总额为996,046.10万元,成为安徽历史上募资最多的企业。
“晶合集成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与合肥是相向而行,正携手狂奔。”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曾感慨。
2015年成立,短短八年内,晶合集成从营收连续四年实现倍增到首次迈上百亿门槛;从成为本土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到跻身全球晶圆代工前十,从产能稳步扩张到制程不断推进……这个“芯片新秀”已跃进全球视野。成功登陆科创板,标志着企业踏上了发展新征程,也充分体现了资本市场对企业发展的认可和信心。
截至目前,我市境内外上市公司共87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1家、居全国城市第12位、省会城市第6位,科创板上市公司20家,居全国城市第6位、省会城市第2位。
在“科里科气”的合肥,这种发展的脚步并非偶然。近年来,合肥不断优化企业上市服务环境,为资本市场发展赋能。
比如说,在培育阶段,合肥依托专业力量,推动优质资本市场培训资源集聚,进行高质量辅导,近三年累计参训企业超万家,全面提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在成长阶段,合肥实施分阶段上市奖补政策,按照“免申即享”原则及时拨付,有效缓解企业上市资金压力。同时,合肥市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种子基金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企业创立成长全周期,近年新增上市企业一半以上获得过政府性基金支持。
在上市阶段,合肥为拟上市企业提供融资对接、场景应用对接等服务,打造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上市及发展中存在问题,助力企业加快上市进程。
“合肥新增上市企业,多为各重点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科创属性较强,可以更好地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安徽大学经济学教授李静分析,上市企业增多,就会吸引一大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引领带动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
随着合肥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合肥“上市军团”有望持续扩容。根据《合肥市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计划(2022-2026年)》,合肥力争在五年内实现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达到140家以上。
企业有活力,城市有动力。今年前7个月,合肥净增市场主体10.2万户、比去年同期多1.7万户,总数突破160万户;新增国家专精特新企业52家,总数达188家、居全国城市第14位;新增首批过审国家高企超2000家、占全省46.5%……
如此旺盛的增长势头,蓄积着更加磅礴的发展动能。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
打破“顺周期”思维,加强“逆周期”调节,统筹“跨周期”发展,合肥正以更加超常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华新红 赵俊松 潘子璇 黄紫燕)
来源:合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