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观察丨频提破除“居中思维”,扬州为何着急了
看起来慢悠悠的文旅名城扬州,着急了。扬州市委机关报《扬州日报》近期频频在头版刊发评论文章,呼吁要“走出舒适区,告别‘温吞水’”“耻于居中,力争上游”“让扬州既好看又好胜”……同时在头版开辟了“冲破居中思维”专栏,报道各区县板块摒弃“居中思维”、勇争一流的做法,营造求新求变、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资料图片)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发展也处于中游,经济体量长期位居江苏13个设区市的第7位,与苏州、无锡等江苏明星城市相比存在感偏低。但其实,扬州有着辉煌的过去,唐朝时长江流域有“扬一益二”两大都市,即扬州和益州(成都),后来又有“运河四大都市”之说,即扬州、淮安、苏州和杭州。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下的的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至今依然广为传诵。
不过,随着大运河航运的衰落,海运、铁路、航空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丧失,逐渐归于“小富即安”的平淡生活。然而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向前看,第5名常州和第6名徐州已渐行渐远;回过头,第8名盐城2022年经济总量只差扬州25亿元,随时可能反超。“当前,苏南发展全速前进,苏北发展全面提速,苏中城市加速崛起,谁也无法‘躺平’,更无法‘躺赢’,必须坚决摒弃‘中游心态’。”正如《扬州日报》在评论文章中所说,不能甘当中游、甘于平庸,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扬州求解“快与慢”的辩证法
游客印象中,扬州“水城慢生活”的悠闲淡定,是一种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一座城市在发展上保持悠闲淡定,真的好吗?扬州似乎想要从中寻找到平衡点。
据《扬州日报》报道,今年5月13日召开的全市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今年是扬州的“发力奋进年”,要向第一看齐、向一等看齐,不能有“居中思维”,要在比学标杆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标杆,在赶超榜样的过程中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要担当实干,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是要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不拖拉疲沓,要雷厉风行,要‘说了干、定了干、马上干、干到底’。”王进健表示。
随后,“一池春水”被搅动起来,《扬州日报》围绕“冲破居中思维”刊发了多篇评论。5月14日,《扬州日报》刊文称,高质量发展,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这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赛道。船到中流,不能有“居中思维”;身在苏中,更要力争上游。文章称,居中是地理概念,而“居中思维”是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表现为工作上“满足现状,只求过得去”,“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能胜任时代要求。”文章反问道。
文章还提到,“有许多同志感慨,苏中的‘中’不应当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中”,不能甘当中游、甘于平庸,不能放低目标和追求;要冲破‘居中思维’羁绊,在时代潮流中抬高标杆、找准定位”。
快与慢的关系,是扬州需要捋清楚的。
6月15日,《扬州日报》再发评论文章并谈到,扬州是一座有着精致“慢生活”的城市,但干工作需要“快节奏”,真正值得向往的“慢生活”不是低层次的而是高质量的,不是暂时性的而是可持续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那么所谓“慢生活”就如同在沙子上堆房子,勉强堆个房子也注定不会持久。
文章表示,必须要准确区分“慢节奏”和“慢生活”,不能混为一谈。“‘慢生活’不是‘慢节奏’,绝不是‘慢吞吞’‘温吞水’,任何一座城市,真要是这样的工作状态,怎么可能拥有高质量、可持续的‘慢生活’。”文章称。
扬州城昔日的三次辉煌
扬州建城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中原争霸,在长江北岸开凿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邗沟”,即京杭大运河最早完成的一段。开挖的同时,其附近也筑起了一座“邗城”,也就是扬州城的前身。
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从来不吝笔墨的赞美,为扬州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量加持。无论是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还是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抑或黎廷瑞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至今都还是广为传诵的经典。
城市经济发展方面,扬州城历史上有过三次辉煌。第一次是汉代,天下大定后,刘邦的侄儿刘濞被封为吴王,他利用扬州的自然资源,煮海为盐,开铜山铸钱,人民富足。第二次是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挖成连通南北的大运河,让扬州成了都城长安以外的第一大城市,博得了“扬一益二”“天下之盛,扬为首”的美誉。第三次是在清朝,扬州凭借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成为盐业的重要集散地和交易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税源地。
不过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航运功能的衰弱,海运、铁路等新兴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以及改革开放后“苏南模式”的出圈,地处苏中板块的扬州更显落寞。1983年,江苏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设地级扬州市。1996年,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民间称“扬泰分家”,“大扬州”不复存在。
数据显示,2022年扬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105亿元,在江苏省内仅列第7,在长三角也只能位居第二,甚至第三方阵。向前看,扬州GDP远远落后于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四座江苏“万亿城市”,与第6名徐州相比也有千亿差距;转过头,2022年GDP达7080亿元的第8名盐城已是虎视眈眈,还有历史底蕴、发展质态和扬州相似的邻居泰州,尽管2022年GDP仍落后扬州700亿,但在财政收入方面已经压过“老大哥”扬州一头了。
扬州,没法不着急。
跳出扬州谋发展
奋起直追,破除思想理念上的“天堑”是关键。正如《扬州日报》评论文章所说,只有跳出扬州看扬州,在更大范围审视自己,以更高标杆倒逼自己,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创造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区县调研中,对各个板块的要求已体现出这一思路。比如,王进健要求江都区聚焦重振“江北第一县”新辉煌,树立更高标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入苏中第一方阵;邗江区要展现扬州“主城担当”,奋力挺进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仪征要争做长三角一体化和跨江融合发展的先行者、示范区;高邮要聚焦“江苏绿心”定位,加快中部崛起,等等。
实体经济是扬州破僵局、开新局的核心要义。目前,扬州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短板,作为自带流量的文旅名城,扬州第三产业占比一直相对较高,尽管近几年来第二产业占比有所提升,但扬州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摆脱对三产的惯性依赖。《扬州日报》评论称,在城市竞争中崭露头角,拼的是产业集聚的真功夫,当下就是要在实体经济的产业集聚上争脸,“扬州不仅要有‘三把刀’,更要有高科技。”
扬州的产业发展正在升温。围绕实体经济招大引强,今年“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扬州新签约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249个,总投资额超1880亿元。另外,扬州还在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比如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目前扬州硅片、电池及组件等光伏产品产能已占全国的10%左右。
实体经济的根深叶茂,还离不开人才支撑和金融浇灌。澎湃新闻注意到,扬州开始加快布局市域外创新中心,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西安成立5个域外创新中心,拟利用这些“创新飞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拓展科创项目“市域外孵化+本土产业联动”的新赛道。
还有,以金融赋能创新,扬州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政府产业基金30余只,总规模超270亿元。根据相关规划,今年该市将推进科创、绿色产业发展、城市更新三只百亿母基金全面落地,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推动创投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创新深度交融。
在外界看来,扬州从来不缺乏名气,但或许缺乏一些新意和冲劲。而近年来,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北沿江高铁开建,扬镇宁马铁路正在推进前期工作,还有扬州泰州机场的不断做大,一度丧失交通枢纽地位优势的扬州迎来了重新崛起的条件和机遇,可谓时不我待。
人们期盼,这座集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多张名片于一身的知名古城,能够在“慢生活”中进入“快节奏”,上演荣耀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