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企业量跃至全国第二 文化经济点亮河南经济|非主流数据里的经济脉动
编者按:
(相关资料图)
近日,各省份陆续公布本地经济数据。上半年,河南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发展态势。过往,我们习惯于从GDP的增速等主流数据看经济的发展。这一次,我们换个角度,以新视角捕捉经济新活力、新趋势。大象新闻推出“豫观察”特别报道《非主流数据里的经济脉动》,从“非主流”数据入手,透过数据观察背后经济结构变化,读懂河南经济的真实脉动。
大象新闻记者 王琳 陈郑伊
(全文1421字,阅读约需4分钟)
朱阁璀璨入画,罗衣锦绣如云……当唯美汉服遇上文化底蕴深厚的河南,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总要来一趟河南吧”“洛阳汉服氛围有多绝”“河南新增注册汉服相关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100%”……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热门话题和一组组抢眼的数字,共同勾勒出了答案。作为文旅界新晋“顶流”,河南汉服相关企业数量已居全国第二,这一数据不仅折射着文化自信,也传递出了河南文旅发展的火热温度。
河南支棱起来文化自信
“2023年上半年,河南新增注册汉服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100%。”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河南汉服相关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
汉服到底有多火?洛阳是最好的例证。
有数据显示,洛阳连续6个月霸榜抖音最受欢迎的汉服打卡地,洛邑古城周边的汉服店日均游客接待量达到5.6万人次。而“洛阳汉服”相关话题阅读量仅在抖音平台就高达24.8亿。
不过,在洛阳,汉服带来的远不止文旅产业的火热。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美团平台上洛阳新开小店近1.5万家,包括城市民宿、汉服体验店、小吃店、美发美甲店等各类服务业态。截至今年7月,洛阳汉服相关商家数超过700家,线上订单量同比增长超600%。
汉服为何能够一跃成为文旅界“顶流”,甚至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梦洁分析,汉服其实只是文化的一个载体,背后是民众心底泛起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而中华文明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黄河文明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进步。有业内人士提到,作为文化大省,河南从来不缺文化资源。讲文化自信,河南有“本钱”谈,也有底气谈。
在杨梦洁看来,“河南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上应用场景的创新表达,实现从文化软实力到经济硬支撑的内在转化,不过是水到渠成。
文化经济点亮河南经济
将目光扩大到整个河南,记者发现,以盛唐文化为主的洛阳牡丹文化节、花朝节;以宋文化为主的开封菊花文化节、灯笼展……近年来,河南多地根植于当地文化资源打造的文旅IP不断“出圈”,带动了文旅产业的发展,如今,文化经济点亮了河南经济。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全国文物大省,也是全国工艺大省,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洛阳唐三彩、汝瓷、钧瓷、汴绣等传统手工艺品在拼多多平台均迎来新的销售热潮。以洛阳唐三彩为例,“三羊开泰”、“三彩公鸡”、“陶瓷八骏马”、“仕女俑”等各类仿古摆件在上半年销量涨幅超36.6%。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拼多多平台多款考古盲盒、唐三彩盲盒、文物修复主题盲盒销量增长翻倍,消费者在文创产品中探索感知中原魅力。
研究经济发展多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主编、研究员张富禄越来越体会到文化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比观光旅游和主题公园时代,彼时的河南表现不温不火,但进入文旅融合时代,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始显现价值。
杨梦洁也表示,文化产业是一个渗透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具有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广阔空间。“正是对文化资源的充分的挖掘和合理运用,才让文化最大限度发挥其对于经济发展多维度、多广角的带动作用。”
“延伸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表面上是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的发展,但根本依然是在文化。”如何让文化资源更进一步助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张富禄建议,除了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做好文化建设;还要将文化的支撑作用发挥出来,比如说在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方面解放思想,在营商环境的优化上解放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