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一生跳槽三次,四易其主,通晓兵法儒三家,吴起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来源: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8-04 07:50:15

吴起,生于卫国,先后效力于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将才和相才。他仕鲁则击退齐国入侵,仕魏则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仕楚则大力改革,史称“吴起变法”,然而最后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杀,后又车裂而不留全身。


(相关资料图)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对吴起跳槽三次,四易其主的人生,高度赞扬其杰出的政治远见、军事才干,肯定其在鲁国、魏国、楚国所到之处都有非凡功绩,不过司马迁着墨更多的还是吴起的刻薄少恩。

卫国在春秋时期已成为小国,到战国时更为微弱。吴起出生在商人之家,但还未成年父亲就已去世, 由母亲抚养成长。古代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最为低贱,因此吴起想要得到政治地位,却难以得到。

在卫国,吴起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子为妻。一天,他要妻子为他织腰带,并给她规定了长、宽的尺码。但妻织出后,宽度不合规定,他便要妻子重织。然而重织出来的腰带仍然不合要求。为此,吴起就要把妻子休了。妻子求其弟说情,妻弟是卫国国君的近臣,但吴起不为所动,仍坚持休妻。

吴起家中虽有千金之富,但他周游四处却一事无成,使家业荡尽。有人便笑话他,吴起便将笑话他的人杀死了30多人,奔出卫国东门,与他的母亲诀别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

吴起在鲁国拜在曾参门下学习儒术。母亲病故时,他没有回家奔丧。这在儒家看来实在是违反伦理,属于大逆不道,为此曾参与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没想到,弃儒习兵的吴起反而更有所成。

鲁穆公全国招贤选拔将领以对付齐的进攻,吴起前去应聘。由于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因此鲁穆公虽然对吴起的才能很满意,但对他是否忠诚鲁国心存疑虑。为取信于鲁穆公,吴起杀死妻子,用妻子的性命换取了鲁穆公的信任,被任为鲁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杀妻求将”故事。

吴起精通韬略,善于用兵,在他的率领下鲁军常常以少胜多,击破数倍于己的齐军。不料,吴起的功劳引起了鲁国贵族的嫉恨,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什么杀妻之人不择手段,人品极为不好,恶意中伤吴起。鲁穆公听信谗言,立即辞退了吴起。

听说魏文侯贤,吴起就前往魏国。魏文侯问大夫李悝:“吴起是个什么样的人?”李悝说:”吴起贪而好色,但非常会用兵,即使司马穰苴在世也不见得比他强。”

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吴起不负君望,攻占了秦国五座城池,于是魏文侯正式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西河(今山西、陕西间之黄河)与秦接壤,经常遭到秦的侵扰。吴起在任西河郡守期间,与诸侯大战76次,其中全胜64次,其余12次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强盛一时,吴起也随之威名远扬。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任命田文为相。吴起认为自己无论统帅三军、镇抚百姓,还是镇守西河都有很大的功劳,田文哪哪都比不过自己。但田文告诉吴起,武侯刚刚即位,君少臣疑,朝政动荡之时,我做国相比你更合适。吴起听罢,自知虽功勋卓著但猜忌、畏惧、算计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做国相站在风口浪尖上是不明智的选择。

田文后公孙痤为相,他假意在武侯面前称赞吴起,说如此贤明能干的人必定不会长留魏国,可以用把魏国公主嫁给他试探一下,如果吴起拒绝,那么他肯定会离开魏国。公孙痤设宴招待吴起,席间公孙痤的妻子(也是魏国的公主)故意在吴起面前表现出对丈夫的骄纵无礼。吴起果然上当,拒绝了武侯征婚的要求,武侯因此不再信任吴起,吴起为避免再遭陷害不得不离开了魏国。

得知吴起来到楚国,楚悼王喜出望外,立即任命他为宛守(今河南南阳),一年后又任命他为令尹(宰相),在楚国实行变法,进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全面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楚的国力迅速壮大,一跃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头等强国。吴起指挥楚军”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所向披靡,威震天下。

郭沫若曾说:“吴起在楚的一段生活,怕是他平生最得意的时候。”但好景不长,正当吴起春风得意之时,公元前381年,全力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对变法一直心怀不满的旧贵族乘机发动叛乱,吴起在得知自己无法免于一死的情况下,跑到灵堂保住楚悼王的尸体,做挡箭牌,贵族们乱箭齐发射死吴起。楚悼王的尸体也遭到乱箭穿身。吴起的尸身也被车裂肢解。新即位的楚王眼见楚悼王尸首被凌辱,下令严惩射箭者,灭族七十余家。临死的吴起也算是为自己拉上了垫背的。

吴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除了指挥得当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爱兵如子,从而使部队保持了高昂的士气和战斗精神。吴起担任将领,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为人表率。他和普通士兵吃同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行军时不骑马,不乘车,背负干粮,坚持与士兵一样步行。他体恤士兵,将士兵的冷暖放在心上。

传说,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辗转呻吟,痛苦不堪。吴起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跪下,把这位士兵身上的毒疮中的脓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来。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大哭。别人说:”你儿子仅仅是个普通士兵,却得到将军为你儿子吮血,应是光荣之事,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兵的母亲说:”不是这样呀,前几年吴将军为我儿子的父亲吮吸疮口,结果他的父亲直到战死也决不回首。今日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儿子要死在哪里了……”

吴起是历史上令人为之掩涕的悲剧人物。但是,铸成这一悲剧的,应该说不是吴起的”刻暴少恩”,而是国君的疑忌、官场的嫉妒和陷害相互作用扼杀了他。

吴起从卫国初到鲁国恰逢齐鲁相争。鲁君明知吴起善战,但因吴起娶齐女而疑其不忠,所以迟迟不敢起用。吴起不得已杀妻以示忠心,鲁君才命他率军作战。虽大败齐军,但鲁君疑心终究难平,没有多久,就听信谗言,辞退了吴起。齐鲁相争,吴起事鲁,领导打败了齐军,为鲁立了大功。但这却引起鲁国大臣们的嫉妒,在鲁君面前造谣中伤。不仅说他事亲不孝,残忍寡情,而且说他打败齐国,会引起列国不安,必须联合起来对付鲁国,非但无功,而且有罪。这种奇怪的论调居然被鲁君所接受,从而辞退了吴起。

吴起投奔魏国后,获得魏文侯信任,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好景不长,文侯死后,武侯即位,即吴起的信任程度大大下降。吴起希望武侯能象文侯那样励精图治。

一次,武侯乘船视察西河,得意忘形说”这里的山河多么险固,多么美好壮丽呀,这是魏国的珍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的稳固在于统治者的德业而不在山河的险固。从前,三苗国左边扼拒洞庭湖,右边扼拒鄱阳湖,但他们不修道德仁义,所以被夏启灭掉了。夏桀的都城,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秦山、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道在北边,但他不修德政,终于被商汤流放。殷纣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背靠常山,南据黄河,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死。由此可见,治国在德不在险。如果大王您不修德政,舟中的人都会成为您的敌人呀。”

魏武侯虽当面称吴起说得好,但内心却不高兴。吴起为魏国尽忠尽力,武侯也只是利用而不重用。平庸的公孙痤靠裙带关系当了国相,始终惑到吴起的才能对其地位是个威胁。为了消除这块心头之病,公孙痤费尽心机,设下圈套,最后逼走吴起。

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很有才能,就让他作了国相。吴起本是治军治国的大才,这次更是雄才大展。他一任国相就对楚国刻意改革,走富国强兵之路。他彰昭法制,评定律令,淘汰冗散多余的官员,废除远亲公族的授爵制度,用这方面节约下来的资财抚养战士,增强兵力。同时,他还斥逐高谈纵横之术的游说之士,以统一国家的典论和人民的思想。经过吴起的改革,楚国迅速强盛,不久就南平百越,北并陈蔡,既击退了三晋的进犯,又取得了攻伐强秦的胜利,使诸侯大为震慑。但是楚国的宗族贵戚,被改革侵犯了既得利益,联合起来组成顽固的保守势力,欲置吴起于死地。果然等楚悼王一死,他们不等悼王尸体入殓就发起攻击。

唐朝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借泣吴起,抒发对贤才遭忌的悲愤之情。

吴起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然而,吴起所处的时代,为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但没有也不可能为其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在君王猜忌、臣僚嫉妒、小人陷害的包围圈中,他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历史总是悲剧组成的,如果没有悲剧,历史或许就会静止不前。

在鲁国,如果鲁穆公能够完全支持他,那么鲁国政局会有很大的改变,而吴起心灰意冷,流浪他国,损失最大的是鲁国,失去了兴盛的机会,只能沿着既有的历史轨道走向灭亡;在魏国,先有魏文侯的开明和田文的支持,使得吴起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才能得以发挥,也使魏国实现了大治。后有魏武侯的听信小人公孙痤的谗言,使吴起被迫出走,国家的气运也没能保持上升的趋势,最终走向灭亡;在楚国,吴起变法虽然取得了实效,却得罪了权贵,最终被诛杀。

吴起一生,既非怀才不遇,亦非完全意义上的蛟龙得水;既得到了几位国君的赏识,展示了自己的政才武功,又付出了被人击杀、未能善终的代价。历史为吴起画上了句号,而同为卫国人的商鞅,则继承了吴起的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后统一天下。

上一篇

温馨瞬间 暖心盛会(青春之约)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