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

武山冷水鱼游出“热经济” 热文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2023-04-19 09:02:26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欧阳文全 缑玉明 吕霞


(相关资料图)

一座座假山之间,流水如瀑布一般涌下,波光粼粼的水花之间,成群的鱼儿自在地畅游;庭院干净整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4月中旬,记者来到天水市武山县龙台镇董庄村采访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

“依托上河峪优质冷水资源和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有利条件,董庄村因地制宜做好‘冷水鱼+’文章。几年来,已建成冷水鱼养殖场6处,年收入350多万元,吸收附近村40余名劳动力到渔家乐、农家乐务工,增加了收入。”董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晓军告诉记者。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1999年,在外经商的陈晓军开始返乡创业。当时还是村民的陈晓军看到董庄村生态的红利,瞅准时机在村里建起了冷水鱼养殖区。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选择。在他的带领下,董庄村的金鳟、虹鳟、鲟鱼,不仅养出了名气,也助推当地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董庄村辖董庄、腰庄2个自然村256户1251人。以前的董庄是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陈旧、产业规模不大、品牌影响力不强,村集体经济薄弱。如何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成为村两委班子面临的难题。

龙台镇副书记程明介绍说,借助换届契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陈晓军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并配备了大学生文书,完善了村两委班子。新一届村“两委”直面产业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多次赴康县等地学习经验,召开群众座谈会,认真分析董庄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了“生态养殖+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党群服务中心、西河沿线生态景观带、文化生产发展轴、产业种植区、冷水鱼养殖区以及群众生活区为主的“一中心一带一轴多区”发展布局,为村庄发展描绘了蓝图。

“依托资源优势,董庄村坚持以冷水鱼养殖为基,特色农业为魂,乡村旅游为形,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 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200元,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冷水鱼极高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味道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当地的休闲渔家乐也成为人们纳凉避暑胜地。‘武山冷水鱼’已成为董庄村一张响亮的地域品牌名片。”程明告诉记者,群众根据经营效益按股获得分红,形成了党建引领、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新格局。

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结合特色冷水鱼产业培育提升项目,龙台镇新建占地16亩的冷水鱼养殖场5个;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思路,董庄村还发展万寿菊种植220多亩,引进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黑木耳产业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镇“农旅”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进一步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

产业兴则百业兴。武山县渔业部门自2004年开始试验引进虹鳟鱼养殖以来,目前有虹鳟、金鳟、七彩鲑、山女鳟、亚东鲑、鲟鱼等多个品种。全县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县内冷水资源优势,采取“养殖+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的模式,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建成了九九泉鲑鳟鱼良种场和30多个规模化的冷水鱼休闲渔场,冷水鱼养殖面积达110亩,产量达到280吨,渔业综合产值达到2000万元。武山县规模化开发利用河溪水养殖冷水鱼模式不仅扩大了冷水鱼养殖资源可利用空间,还为全省冷水鱼产业发展起到了农旅融合的典型示范作用。

今年以来,武山县以“三抓三促”为抓手,狠抓任务落实,奋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目前,全县共到位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545万元,已全部下达资金使用部门,项目也已全部开工建设。

“当前,武山冷水鱼养殖技术已日趋成熟。下一步,我们将在对接市场、做强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上下足功夫,让冷水鱼养殖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程明介绍说。

上一篇

当前速讯:湖熊官宣G2伤情:莫兰特右手酸痛出战成疑 GOAT票选乔丹胜詹皇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