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一池春水”赋能“善治海门” 海门探索出“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相关资料图)
社区是基层社会治理最小的细胞,如何真正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成为各地努力探索的课题。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探索出“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4月12日至13日,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业务工作会议在南通市海门区召开,“五社联动”新模式广受好评。
“去年我们通过‘五社联动’解开了一位来自重组家庭孩子的心结,我们社区协同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再加上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等力量,大家共同发力,通过帮助他疏导心理、加入集体活动、进行亲子活动等方式,使得这名孩子克服了心理障碍,现在这名孩子状态很好,已经复学,家庭的氛围也重回温暖……”在现场观摩活动中,海门区海门街道解放西路社区的工作人员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五社联动”新模式,生动的服务案例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频频赞许。
何为“五社联动”?海门区民政局局长从建军告诉记者:“基层组织的社会治理一开始也只是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人参与,力量薄弱,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还有很多的志愿者、有爱心的个体工商户也都愿意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治理中来,这是不可多得的力量,因此我们将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在社区平台一起融合培育和使用,‘五社联动’使得社区的治理成效也越来越明显,现在海门城区的社区‘五社联动’服务驿站已实现全覆盖。”
解放西路社区是“五社联动”新模式受益最大的社区,2022年底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光荣称号。走进在解放西路社区滨河驿广场,这里设有复兴书苑读书角、关爱之家、轻舞坊、墨香斋书画室、社区公益坊,已经成为居民说事议事、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各个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爱心人士经常光顾的地方。
近两年,解放西路社区引入了8家社会组织,先后落地了五个服务“一老一小”的特色公益项目,累计服务辖区居民2800余人次。社区在社会工作者中开展“情暖老兵,乐享夕阳”项目,并从退役军人中培育了一支居民自治队伍,成为社区环境卫生整理、治安巡访以及邻里矛盾调解的中坚力量。社区还成立了1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仅江海志愿服务平台上的注册志愿者就有1453名。社区还积极盘活驻区单位、结对单位、沿街商铺等社会慈善资源,推出“社区合伙人”计划,与多家单位签订了共建共享协议,推动驻区单位向居民开放更多公共活动空间,2022年社会慈善资源在社区开展服务活动96场,为辖区困境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慰问、帮扶物资十余万元。
解放西路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海深有体会地告诉记者,“‘五社联动’新模式已经成为发挥社会力量在基层治理中协同作用的有效路径,‘五社’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帮助基层社区解决了人手不足、资源不多、服务不精的痛点难点问题,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为了让“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新模式取得更为实实在在的成效,2022年9月,海门区成立了南通市首个“五社联动”发展中心,区委区政府从顶层规划着手,推进实施“五社联动”机制,将区级的志愿服务总站、社会组织孵化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慈善分会等资源整合在一起,打破以往各平台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提供一体化的顶层设计与专业服务,提高了公共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
通过打通基层服务阵地,统筹服务力量,“五社联动”实现了各要素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融共促,为基层社区治理提供了“金钥匙”。近三年来,海门区在区级重点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5家、慈善资源供给类组织3家、社区社会组织31家,在全区293个村(居)孵化备案类社区社会组织2000余家,活跃的志愿组织800余家。服务的融合催生了成果转化,海门区培育的各类服务项目已累计荣获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二三等奖4次,省十佳扶贫案例1次,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助残类三等奖1次。
通讯员 陆新华 蔡佳楠
校对 盛媛媛